- 孙冰;
本文以清初双林镇上王式京控案为切入点,分析双林镇在发展过程中土著与移民、绅士与民众关系的变化,借以展现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矛盾的积累、演变、爆发及其解决方式,以及在这一过程中阶级分化的形式及其意义。
2009年06期 No.116 1-10+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307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马学强;
"扫叶山房"是江南一家历史悠久的书坊,从明清到民国,刻印了大量书籍,在近代"其出版各种古书之多,为全国同业之冠"。许多版本流传至今,在中国出版界享有很高声誉,对保存传统图书典籍起过一定的作用。扫叶山房的主人便是江南的席氏家族。席氏家族以经商起家,素称殷实,其子弟博雅好古,尤嗜收藏,藏书、读书与刻书相连,这个家族营造了一方浓郁的书香氛围。本文围绕江南席家与扫叶山房的关系,依循着这家著名民间出版机构的演变,探讨家族文化与人文传承问题。
2009年06期 No.116 11-22+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526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叶中强;
民国上海城市的新变,将中国文人引进了一个与其士大夫传统疏离的空间。崛起于20世纪初的大马路(南京路),成了民国时期城乡文化心态的最初接触、碰撞点。新空间的发展及其包孕的文化意蕴,在当时居沪文人的心理内层,潜构了一个游离出"文派"、"主义"、"立场"、"新旧"界分的"城市共同体",亦冲淡了传统文人的"三楼情结"及与之相维系的士大夫情怀。
2009年06期 No.116 23-32+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818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邵建;
近代以来,流入上海的苏北人数量众多,其中绝大多数人从事下等职业,这导致了对苏北人的普遍歧视。这种现象在上海长期存在,尽管不同的历史时期苏北人所受歧视的程度有差别,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移民城市内各群体之间的不断交流与融合,曾经有过的歧视与偏见逐渐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趋于消解。这体现了时代进步,也反映了上海城市社会关系不断缓和的趋势。
2009年06期 No.116 33-40+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677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高俊;王刚;
本文从分析汉代人的生态观念及生态破坏状况入手,探讨汉代灾荒与生态破坏之间的关系,并考察灾荒在当时所造成的种种社会危害,指出由于时人对生态环境的漠视,造成了日常行为中大量的资源破坏,结果引起了一系列严重的灾荒问题。本文试图通过总结历史的教训,来揭示自古以来人类在自身生存发展上和大自然之间始终存在着"交相胜,还相用"的辩证关系。
2009年06期 No.116 41-47+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393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张安福;
汉武帝时期的西域经略,在中国边疆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国家经济实力逐步强大的前提下,汉武帝果断进行了联通西域、打击匈奴的战争,并开始了影响深远的财政改革和屯垦戍边活动。由此,汉武帝时期的西域经略为汉代大国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并对后世经营西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2009年06期 No.116 48-53+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865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芮传明;
突厥语的《忏悔词》是见于吐鲁番的摩尼教文书,供俗家信徒"听者"使用。全文共分十五个部分,分述听者所需忏悔的十五个方面。二十余年前,曾有主要依据俄文版的汉译文;本文则主要依据英文版,做出新的翻译和更详细、合理的注释,以期提供更高质量的汉译文。
2009年06期 No.116 54-62+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357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虞万里;
上一世纪出土的《石彦辞墓志》是一方具有文学和史学双重价值的墓志。由于墓志多以骈句行文,用典过多,致使整理者多有误解。加之墓主传记不载于两《唐书》和新旧《五代史》,故有关史事亦难以表揭。本文立足于典故之诠释和史事之勾稽,将志文整理者因不明典故之误读一一征实纠正,并根据仅有的几条传世文献,结合志文所述,揭示出墓主与后梁太祖朱温之关系,为晚唐复杂之政局增添了一条可贵史料。同时对墓主之姓氏族属和兄弟、从侄之行历也有所考证。
2009年06期 No.116 63-72+99+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2K] [下载次数:36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金鑫;
通过对《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内相关满文材料的解读,本文就第一次雅克萨之战后清军所获的各项人口,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文章针对中俄历史文献记载互异的,归附中国的俄国人的数量,以及清代官书言之未确的,被收回的原中国人口的身份、数量、处置结果等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解读。
2009年06期 No.116 73-77+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40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荷尼夫;
18世纪,西属拉美殖民地生产的白银通过大型帆船从阿卡普尔科运到马尼拉,中国船员和欧洲贸易商再将白银从马尼拉输运到中国东南沿海。从此,中国形成了双金属货币制度,铜钱和银圆可以互换,并且对进口白银很依赖。而在英国,黄金、汇票和政府规制扮演着重要角色,从这个角度来说,中西货币制度的差异很大。当时的英国以及欧洲大陆,信用经济兴起,纸币被广泛使用,这些都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中国与欧洲在19世纪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2009年06期 No.116 78-84+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301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汤仁泽;
在朝野上下对历史"变局"及洋务事业普遍缺乏认识时,崇厚较早地赞成办洋务,选择向西方学习,购买军械武装旗兵,聘用洋教官训练军队,将"师夷长技"的主张付诸实践。本文通过考究崇厚在洋务运动中的所作所为,从历史条件等方面加以分析,论述他对历史和社会所起的作用。
2009年06期 No.116 85-91+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504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程群;曾奕;
戊戌间,康有为欲变法以救中国。然而,其对君主专制的批判使儒学的合法性受到质疑。因此,康有为借鉴了基督教的某些理论与仪式,试图从理论与实践上将儒学建立为宗教。这种努力不仅是出于变法的需要而保全儒学,他试图通过对儒学的重建阐释,使儒学能够在现代社会依然发挥普遍的作用,甚至能够融摄西方文明的基本内涵。袁氏帝制与张勋复辟的相继失败,以及康氏晚年目睹北洋政府的覆灭,儒学承担政治功能的一线希望亦最终破灭,此后八十余年间,继之而起的新儒学主要将儒学复兴的希望寄托于道德教化方面。本文主要论述了康有为如何从理论上完成儒学建立为宗教的努力,以及孔教与其它宗教的关系。
2009年06期 No.116 92-99+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469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杨雄威;
南昌教案是庚子后中国最大的一起教案和因教案引起的交涉案件。此案之所以引起巨大轰动,主要因为它是一起涉嫌"教士戕官"的独特案件。围绕南昌县令江召棠之死,局内和局外各方因立场、感情和信息来源的不同,存在着巨大的认知和言说上的差距,使此案一时扑朔迷离,至今未有定论。实际上,江召棠伤于被逼自刎,死于大吏的劝导。中法善后合同是双方互相让步的结果。
2009年06期 No.116 100-109+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624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马勇;
蔡元培"引咎辞职"是五四运动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尤其是这个事件的善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场运动乃至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就事件善后过程看,朝野间出于各种利益考量相互较劲,即便那些"拥蔡"的知识分子也是派别林立,相互排斥,各自打着各自的主意,勾心斗角,矛盾重重。本文据相关文献,探究蔡元培辞职后这部分知识分子的一段心路历程,描述他们是怎样在维护北大,维护蔡先生的名义下纵横捭阖,并分化出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小团体、小圈子的。
2009年06期 No.116 110-119+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62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冯志阳;
本文从蔡元培富有争议的"劳工"一词出发,对五四时期曾经轰动一时的著名口号"劳工神圣"进行了不同以往的解读,认为"劳工神圣"的思想渊源并不是来自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给中国带来一战"战胜国"荣誉的旅欧华工,而是来自于中国"民贵君轻"的传统民本思想。当俄国的十月革命将"劳农"大众的政治潜能无限释放,当赴欧的华工为不发一兵的中国赢得"战胜国"的荣誉之际,"民"之可"贵"的传统意识迅速被激活,成为蔡元培口中的"劳工神圣"。"神圣"一词被用来形容"劳工",足见蔡元培眼中的"劳工"之可贵,而"劳工"的"神圣"之处正在于其"定天命"的政治潜能。
2009年06期 No.116 120-129+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76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海青;
《多余的话》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奇特的文本,写于作者瞿秋白"灭绝的前夜",是他的最后一次自我表白。此时,作者不仅被俘、被"解除了武装",同时也感到被拉出了革命队伍,失去组织和归属——"只剩得我自己"了。《多余的话》用独特的方式呈现了个体在革命过程中遭遇的不适,也提示了作者面临的最大困境:"自我分析"以及由此产生的怀疑畏缩,造成了政治生涯中的个人悲剧;更加矛盾的是,知识分子(不论其经济地位多低)总是具有先天的小布尔乔亚属性,要想真正融入革命潮流,又必须依靠时时刻刻的"自我分析",以期实现自我改造。这一难局构成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先天宿命。本文引入美国社会学家凯博文(Arthur Kleinman)提出的"躯体化"概念,希望通过分析《多余的话》这一文本及其在历史中的关联,寻找现代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形成与消解过程,以及自我感在历史情境中的独特传达方式。
2009年06期 No.116 130-140+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697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何方昱;
为纠驳民国时期大学军事化管理的弊端,在竺可桢的主持下,浙江大学于1937年倡导并施行导师制。初期效果尚佳,但在实施过程中,浙大导师制遭逢国家权力的介入与侵蚀,经历了从"自治"到"党化"的发展过程。其间,努力维系大学自治和"教授治校"的浙大导师制,必然与旨在推行党化教育的训导制相颉颃,致使浙大导师制的推行效果逐渐减弱,直至1945年后消弭殆尽。事实上,以竺可桢为核心的浙大教授群体既无力抗衡与控制各政党派系对于大学的倾轧,又无法劝服学生放弃日益浓厚的政治兴趣,以"道德服人"为宗旨的导师制在日益严峻的政治环境中逐渐式微。
2009年06期 No.116 141-149+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1113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郑会欣;
1940-1943年,宋子文奉命前往美国寻求援助期间留下大量文件,其中有相当部分是他与国内各方的往来电报,虽然与抗战及美援没有多大关系,但因其从未公布,价值甚为重要。这些电报披露了宋子文鲜为人知的人际关系,以及他对外围人物的不同态度、战时重庆官场上的种种异动,从中也可以了解蒋、孔、宋之间的恩恩怨怨,特别是宋子文与孔祥熙之间复杂的派系争斗。
2009年06期 No.116 150-164+190-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502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潘健;
汪伪政府作为日本"以战养战"的战略工具,其命运与日本的侵略政策演变息息相关。为维持汪伪统治,日本给予汪伪一定的财税权,使其在1940、1941年财政颇有盈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大半年时间内,日本凭借战略上的暂时优势,对财政收入剧减的汪伪予以一定的扶持,维持了其1942年财政收支平衡;但1942年8月份开始,为扭转太平洋战场上的劣势,日本开始竭泽而渔,最终导致了汪伪财政崩溃。汪伪政府财政状况伴随着日本侵略政策的演变,由"盈余"而"平衡"再到"失衡",其独立自主性的缺失充分反映了政权的傀儡实质。
2009年06期 No.116 165-170+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248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