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03, 02, 77-89+123-124
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以上海为例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摘要:

本文从中国的政治合法性历史演变研究入手 ,以上海为例 ,分析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 ,其形成的思想本土渊源、历史形态和舆论功能 ,并通过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观念的比较 ,探讨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的普世性和特殊性

Abstract:

Taking Shanghai as example,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native origin, historical form, and public function of public sphere in modern China. By comparing with Hambermas' concept of public sphere, the author also examined the generality and particularity of public sphere in modern China.

KeyWords:
参考文献

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初版序言中谈到,不能把公共领域这一概念,与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市民社会的独特历史发展隔离开来,并作为一种理想类型,随意应用到具有相似形态的历史语境中去。参见该书中译本,初版序言第1页。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页.

关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的概括性论述,参见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参见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译本,第1-3章。

参见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北京)1996年重印本,第56页。

以上有关黄宗羲的思想,均见《明夷待访录》中的“学校篇”

参见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译本,第14-25页。

参见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第6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8-272页

梁启超:《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梁启超全集》第一册,第477页。

梁启超:《莅北京大学校欢迎会演说辞》,《合集》,文集之二十九,第38页。

这段话是哈贝马斯借助别人的话形容18世纪末德国的情形,参见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译本,序言第3页。

《梁启超全集》,第一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年版,第66、28页。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郑观应:《罗浮侍鹤山人诗草》卷1,第30页。转引自胡太春:《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7页。

郑观应:《盛世危言》“日报篇”

参见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第3卷,第176-180页。

参见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译本,第55-60页。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香港太平书局1964年版,第349页

参见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译本,第5-32页。

参见张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香港《二十一世纪》杂志,1999年4月号。

参见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第3卷,第284-296页。

参见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125页。

张玉法:《清末的立宪团体》,中研院近史所1971年版,第199-206页

参见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译本,第170-282页。

参见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第3卷,第296-297页。

参见张玉法:《清末的立宪团体》,中研院近史所1971年版,第179-188页。

参见康德:《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载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北京)1997年版,第22-26页。

《梁启超全集》第1册,第382页。

梁启超:《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梁启超全集》,第1册,第309页。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译本,第33-36页。

参见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译本,第1、2、4章。

参见李欧梵:《“批评空间”的开创-从〈申报-自由谈〉谈起》,《现代性的追求-李欧梵文化评论精选选集》,台北麦田出版公司1996年版

梁启超:《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梁启超全集》,第1册,第475页。

关于公共利益和公共意志问题,参见拙作:《公意与众意》,载《天涯》,2002年第3期。

梁启超:《读十月初三日上谕感言》,《国风报叙例》、《梁启超全集》第4册,第2287、2211页。

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梁启超全集》第4册,第969页。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译本,第108页。

《观察》,3卷12期,第23页,1947年5月17日。

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梁启超全集》第2册,第969页

《远生遗著》,卷一,第38、21页。

梁启超:《国风报叙例》,《梁启超全集》,第4册,第2211页。

梁启超:《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梁启超全集》,第1册,第480页。

亦乐:《舆论》,收入黄天鹏编:《新闻学名论集》,上海联合书店1930年版。

梁启超:《国风报叙例》,《梁启超全集》,第4册,第2211页。

参见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译本,第108页。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香港太平书局重印本,1964年版,第362页

储安平:《我们的志趣和态度》,《观察》,1卷1期,1946年9月1日。

《本社同人之志趣》,《大公报》,1926年9月1日。

参见胡太春《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9-270页。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K25

引用信息:

[1]许纪霖.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以上海为例[J].史林,2003(02):77-89+123-124.

基金信息:

检 索 高级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