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07, 05, No.101 151-180+189
从书籍史到阅读史——关于晚清书籍史/阅读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2006年度研究生创新基金的资助
邮箱(Email):
DOI:
摘要:

中外既有的书籍史研究为数甚夥,就西方书籍史研究而言,目前正在由书籍史研究转向更为强调读者角色的阅读史研究,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对晚清书籍史/阅读史研究情况作了梳理。参考中西方书籍史/阅读史的研究成果,在所掌握的史料基础上,笔者提出了自己关于开拓晚清书籍史/阅读史研究的一些设想,希望能对读者有些许提示作用。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nge from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books to the history of reading,which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role of reade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After referring to the research fruits in both fields,the author puts forwards his own ideas on developing the researches into the history of books and that of reading in late Qing dynasty in the hope of inspiring his readers.

KeyWords:
参考文献

[2]参看[美]钱存训著、郑如斯编订《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7-422页。

[3]范军:《出版文化史研究论著目录(2000-2004)》,《出版科学》2005年第3期,第56-61页。

[4]魏玉山:《出版史研究百年沿革》,《出版发行研究》2002年第3、4、7期,第75-80页、第71-74页、第70-73页。

[5]程焕文:《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21-43页。

[1]肖东发、袁逸:《20世纪中国出版史研究鸟瞰》,《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第126-135页。

[2]肖东发:《中国出版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出版科学》2002年第3期,第57-64页。

[3]参看Cathy N.Davidson,“Towarda HistoryofBooks andReaders,”CathyN.Davidson(ed.),Readingin America:Lit-erature and Social History,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9,pp.1-26.

[4]西方学者在书籍史研究方面的一些探讨,可以集中参看David Finkelstein,Alistair McCleery(eds),The Book HistoryReader,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ge,2002.

[6][法]费夫贺、马尔坦著、李鸿志译《印刷书的诞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参看[法]夏特里埃、罗切:《书籍史》,[法]勒高夫、诺拉编《史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方法、新对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311-333页);李长声:《书.读书.读书史》(《读书》1993年第6期,第136-142页)。中国学者对西方书籍史研究的相关介绍,可参看安占华:《法国书籍史研究简介》(《世界史研究动态》1986年第1期,第30-33页);李长声:《从音读到默读》(《读书》1992年第2期,第135-143页);李长声:《书.读书.读书史》;彭俊玲:《国外对印刷文字与书籍史研究的新动向》(《大学图书馆学报》1995年第5期,第63页);彭俊玲、陈峰:《美国的图书史研究热》(《世界图书》1994年第9期,第17页);夏李南:《西方的书籍史研究热》(《百科知识》1996年第5期,第51页);孙卫国:《西方书籍史研究漫谈》(《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3期,第92-96页)。西方书籍史的研究成果亦有被翻译为中文者,如[法]弗雷德里克.巴比耶(Frédéric Barbier):《书籍的历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美]罗伯特.达恩顿:《启蒙运动的生意——〈百科全书〉出版史》(三联书店2005年版);[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等等。

[8][9][法]夏特里埃、罗切:《书籍史》,[法]勒高夫编《史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方法、新对象》,第318、319、322页。

[1][法]夏特里埃:《过去的表象:夏特里埃访谈录》,李宏图主编《表象的叙述——新社会文化史》,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34页。还可参看Roger Chartier,“Labourers and Voyagers:From the Text to the Reader,”David Finkelstein,AlistairMcCleery(eds),The Book History Reader,pp.49-50.

[2]David Finkelstein,Alistair McCleery(eds),The Book HistoryReader,p.2.

[3][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第4页。

[4][美]罗伯特.达恩顿著、编译馆主译、吕健忠译《猫大屠杀:法国文化史钩沉》,台北编译馆、联经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371-372页。新星出版社将该译改为《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于2006年4月推出。

[5][法]夏特里埃:《过去的表象:夏特里埃访谈录》,李宏图主编《表象的叙述——新社会文化史》,第136页。

[6]Robert Darnton,“What is the Historyofbooks?”Cathy N.Davidson(ed.),Readingin America:Literature andSocialHis-tory,p.30.

[7]参看Roger Chartier,The Order ofBooks:Readers,Authors and Libraries in Europe Between the Fourteenth and EighteenthCenturies,Translated by Lydia G.Cochrane,Cambridge:Polity Press,1994,pp.25-60.

[1][5][6]Robert Darnton,“What is the HistoryofBooks?”Cathy N.Davidson(ed.),Reading in America:Literature and So-cial History,p.47;pp.27-52;p30.

[2][3][7]David Finkelstein,Alistair McCleery(eds),The Book HistoryReader,p.3;p.7.

[4]Cathy N.Davidson,“Toward a HistoryofBooks andReaders,”Cathy N.Davidson(ed.),Readingin America:Literatureand Social History,p.5,参看Roger Chartier,“The End ofthe Reign ofthe Book,”Translated by Eric D.Friedman,SubStance,Vol.26,No.1,Issue82:Special Issue:Metamorphoses ofthe Book(1997),pp.9-11.

[1][法]弗雷德里克.巴比耶:《书籍的历史》,第278-282页;参看Reinhard Wittmann,“Was there a Reading Revolutionat the end ofthe Eighteenth Century?”Guglielmo Cavallo,Roger Chartier(eds),AHistory ofReading in the West,Translated byLydia G.Cochrane,Amherst&Boston: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99,pp.284-312.

[2]有关夏特里埃的一些情况,可参看[美]林.亨特编、江政宽译《新文化史》,台北麦田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326页;[法]夏特里埃:《过去的表象:夏特里埃访谈录》,李宏图主编《表象的叙述——新社会文化史》,第133-137页;JonathanDewald,“Roger Chartier and the Fate ofCultural History,”French Historical Studies,Vol.21,No.2(Spring,1998),pp.221-240;关于Robert Darnton的情况,可参看[英]玛利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编《新史学:自白与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5-226页。

[3]关于达恩顿所受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的影响情况,可参看氏著《猫大屠杀:法国文化史钩沉》。意大利著名微观史学家列维(Giovanni Levi)甚至称达恩顿在《猫大屠杀》一书中的表现比格尔兹还格尔兹,参看Giovanni Levi,“On Microhisto-ry,”Peter Burke(ed.),NewPerspectives On Historical Writing,Cambridge:Polity Press,2001,p.108.

[4]Robert Darnton,“What is the Historyofbooks?”Cathy N.Davidson(ed.),Readingin America:Literature andSocialHis-tory,pp.27-52;RobertDarnton,“HistoryofReading,”PeterBurke(ed.),NewPerspectives On Historical Writing,pp.157-186.

[1]D.F.McKenize,“The Book as an Expressive Form,”David Finkelstein,Alistair McCleery(eds),The Book HistoryRreader,p.29.

[2][法]雅各布著、陆象淦译《从书籍到文本——文献学比较史刍议》,《第欧根尼》总第37期,2003年6月,第3-4页。

[3][法]夏特里埃:《过去的表象:夏特里埃访谈录》,李宏图主编《表象的叙述——新社会文化史》,第134页。

[4][美]达恩顿:《猫大屠杀:法国文化史钩沉》,第xii页。

[5][加]曼古埃尔著、吴昌杰译《阅读史》,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7页。

[6][7]Michel de Certeau,The Practice ofEverdayLif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p.167;p.170.

[8]James Smith Allen,“History and the Novel:Mentallitéin Modern Popular Fiction,”Historyand Theory,Vol.22,No.3(Oct.,1983),p.247.关于在阅读史研究中文本与读者之关系,比较详细的考察还可参看:Wolfgang Iser,“Interaction be-tween Text and Reader,”David Finkelstein,Alistair McCleery(eds),The Book HistoryReader,pp.291-296.

[1][法]夏特里埃:《文本、印刷术、解读》,[美]林.亨特编《新文化史》,第221页。

[2][6]Martyn P.Thompson,“Reception Theory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ical Meaning,”History and Theory,Vol.32,No.3(Oct.,1993),p.252、269.

[3][英]约翰.史都瑞著、张君玫译《文化消费与日常生活》,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1年版,第91页。

[4]Michel de Certeau,The Practice of Everday Life,p.169.

[5]Martyn Lyons,Readers and Societyin Nineteenth-CenturyFrance:Workers,Women,Peasants,New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1,p.16.

[7]Guglielmo Cavallo,Roger Chartier(eds),AHistoryofReading in the West,p.4;Roger Chartier,The Order of Books:Readers,Authors and Libraries in Europe Between the Four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pp.8-9.

[8]Guglielmo Cavallo,Roger Chartier(eds),AHistoryofReading in the West,p.4.

[1]Robert Darnton,“History of Reading,”Peter Burke(ed.),NewPerspectives On Historical Writing,pp.157-186.

[2][英]利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编《新史学:自白与对话》,第196页。

[3][6][美]达恩顿:《猫大屠杀:法国文化史钩沉》,第ix;372页。

[4]关于心态史与年鉴学派尤其是与其第一代学者的关系,可参看AndréBurgui埁re,“The Fate ofthe HistoryofMentalitesin the Annales,”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Vol.24,No.3(Jul.,1982),pp.424-437.

[5]参看[英]彼得.伯克著、江政宽译《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台北麦田出版社1997年版,第85页。

[1]Joyce Appleby,Lynn Hunt and Margaret,Telling the Truth About History,New York and London:Norton&Company,1994,pp.222-223;参看[美]林.亨特编《新文化史》,第28-29页。

[2][法]勒华拉杜里著、许明龙等译《蒙塔尤》,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法]勒高夫、诺拉编《史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方法、新对象》,第265-286页。

[4]对于心态史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可参看Peter Burke,“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History of Mentalities,”Varieties ofCultural History,Cambridge:Polity Press,1997,pp.162-182.

[5][美]达恩顿:《猫大屠杀:法国文化史钩沉》,第299页。

[6]Patrick H.Hutton,“The History ofMentalties:the NewMapofCultural History,”History and Theory,Vol.20,No.3(Oct.,1980),pp.237-259.关于思想史与心态史的关系及思想史的发展趋向、研究方法,参看Roger Chartier,“Intellectual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Mentalités:ADual Re-evaluation,”RogerChartier,CulturalHistory:Between Practices andRepresenta-tions,Translated by Lydia G.Cochrane,New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8,pp.19-52.

[7][法]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页。

[8][法]勒高夫:《心态:一种模糊史学》,[法]勒高夫、诺拉编《史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方法、新对象》,第270页。

[9]Carlo Ginzburg,Cheese and Worms:The Cosmos ofa Sixteenth-Century Miller,London and Henley:Routledge&KeganPaul,1980.

[1]Robert F.Berkhofer,Beyond the GreatStory:History as Textand Discourse,Co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pp.170-201.

[2]Jim Sharpe,“History from below,”Peter Burke(ed.),NewPerspectives On Historical Writing,pp.25-42.

[3][法]弗雷德里克.巴比耶:《书籍的历史》,第278-279页。

[4]参看[美]达恩顿:《农夫说故事:鹅妈妈的意义》,[美]达恩顿:《猫大屠杀:法国文化史钩沉》,第1-99页。

Roger Chartier,Cultural History:Between Practices and Representations,pp.151-171.

[6]Translated by Lydia G.Cochrane,Princeton,New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

[7]Princeton,New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1991.

[1]王龙:《阅读史研究探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期,第17-20页。

[2]王余光:《试论阅读史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第8-9合期,第14-17页。

[1]Cambridge and 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2.

[2]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3]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5.

[4]Late Imperial China,Vol.17,No.1(June,1996),pp.1-200.

[5]Kai-wing Chow,“WritingforSuccess:Printing,Examinations,and Intellectual Change in Late MingChina,”Late Impe-rial China,Vol.17,No.1(June1996),pp.120-157.

[6]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6.

[7]Vancouver,Toronto: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2004.

[8][美]佩里.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美]季家珍著、孙慧敏译《改造国家——晚清的教科书与国民读本》,《新史学》第12卷第2期,2001年6月,第1-40页。

10[美]芮哲非:《印刷与出版史能为中国学增添什么》,王荣华主编《多元视野下的中国》,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61-72页。

[1]王正华:《生活、知识与文化商品:晚明福建版“日用类书”与其书画门》,《中研院近代史所集刊》第41期,2003年9月,第1-47页。

[2]参看王尔敏:《近代文化生态及其变迁》,岳麓书社2002年版。

[3]参看王尔敏:《〈酬世锦囊〉之内涵及其适用之人际网络》,《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24期,1997年9月,第97-100页;《〈营谋小集〉与商贩经理知识》,《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30期,2000年9月,第118-123页;《清代小商贩稀珍史料五种》,《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31期,2001年3月,第102-114页;《〈庄农杂字〉所反映的农民生业生活》,《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33期,2002年3月,第98-105页;《中国民间市井营造工匠日用之〈鲁班经〉》,《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36期,2003年12月,第48-54页;等等。

[4]吴蕙芳:《〈万宝全书〉:明清时期的民间生活实录》,台北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01年版。

[5][6]潘光哲:《追索晚清阅读史的一些想法》《新史学》第16卷第3期,2005年9月,第137-170;160页。

[7]参看潘光哲:《〈时务报〉和它的读者》(《历史研究》2005年第5期,第60-83页),《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以〈时务报〉的译稿为例》(《史林》2006年第5期,第1-18页),潘光哲:《华盛顿在中国》(台北三民书局2005年版)。潘氏还另有文章多篇,围绕某些问题讨论其被引述、使用的过程。参看潘光哲:《画定“国族精神”的疆界:关于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思考》,《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3期,2006年9月,第1-50页;《科举体制下的“新学”传播空间——以〈沅湘通义录〉为例》,《“101:后科举时代的反思”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6年12月。

[1]来新夏:《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年版。

[3]邹振环:《江苏翻译出版史略》,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邹振环:《20世纪上海翻译出版与文化变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李仁渊:《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台北稻乡出版社2005年版。

[6]陈林:《近代福建基督教图书出版事业之研究(1842-1949)》,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2006年4月,未刊稿。

[7]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严文郁:《中国图书馆发展史:自清末至抗战胜利》,台北中国图书馆学会1983年版。

叶再生:《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第1卷),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10汪家熔:《商务印书馆史及其他:汪家熔出版史研究文集》,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

11李明山主编《中国近代版权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廖梅:《汪康年:从民权论到文化保守主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3范祥涛:《科学翻译影响下的文化变迁》,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14Barbara Mittler,ANewspaper for China?Power,Identity,and Change in Shanghai News Media,1872-1912,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4.

15Joan Judge,Print and Politics:“Shibao”and the Culture of Reform in Late Qing Chin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Press,1996.

16该系列八本书在20世纪50年代分别由上杂出版社、群联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2003年,上海书店影印该系列重新出版,本文所用即此版本。

17姜义华:《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与同盟会——上海孙中山故居西文藏书的一项审视》,《史林》2006年第5期,第19-29页。

18胡适、蔡元培、王云五编《张菊生七十生日纪念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409-470页。

[1]张朋园:《广智书局(1901-1915)——维新派文化事业机构之一》,《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期,1971年,第397-416页。

[2]王树槐:《清季的广学会》,《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期上册,1973年5月,第193-228页。可参看叶再生:《广学会初探》,连载于《出版史研究》第4辑(第91-126页),《出版史研究》第5辑(第149-176页),《出版史研究》第6辑(第183-213页)。

[3]唐文权:《关于〈革命军〉的借资移植问题》,《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5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06-518页。

[4]陈建明:《近代基督教在华出版物的传播概况》,叶再生主编《出版史研究》第4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27-146页。

[5]张宗文:《晚清官书局的图书发行》,《编辑学刊》1999年第3期,第79-80页。

[6]邹振环:《晚清西书中译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叶再生主编《出版史研究》第2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页;叶再生主编《出版史研究》第3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页。

[7]桑兵:《清末民初传播业的民间化》,胡伟溪编《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36-252页。

[8]张敏:《从稿费制度的实行看晚清上海文化市场的发育》,《史林》2001年第2期,第86-94页。

[9]潘建国:《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与传播方式》,《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第118-124、130页。

10潘建国:《晚清上海五彩石印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0卷第1期,2001年1月,第67-72页。

潘建国:《清代后期上海地区印刷文化的输入与输出》,《中华文史论丛》,总第7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83-319页。

Robert Darnton,“History of Reading,”Peter Burke(ed.),NewPerspectives On Historical Writing,pp.157-186.

13Peter Burke,What Is Cultural History,Cambridge,U.K.Malden,Mass.:Polity Press,2004,p.61;参看Roger Charti-er,The Order ofBooks:Readers,Authors and Libraries in Europe Between the Four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pp.16-17.

[1]Robert Darnton,“What is the History of books?”Cathy N.Davidson(ed.),Reading in America:Literature and SocialHistory,p.47;pp.27-52;p.30.

[2][4]潘光哲:《追索晚清阅读史的一些想法》,《新史学》第16卷第3期,2005年9月,第145页。

[3]像前引王尔敏教授所介绍的《酬世锦囊》、《营谋小集》、《庄农杂字》、《鲁班经》这样的史料。

[1]李希泌、张椒华编《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中华书局1982年版。

[2]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目录学教研室编选《中国书史参考文选》,1980年6月内部版本。

[3]郑如斯、肖东发编《中国书史教学参考文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4]黎难秋等编选《中国科学翻译史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上海新四军研究会印刷印钞分会编《中国印刷史料选辑》,共四种约350万字,分别由印刷工业出版社1990、1991,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

[6]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三卷由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现代部分”三卷由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现代部分补卷”由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7]孙宝?:《忘山庐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8]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教育出版社、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9]Jerome Blum,“Fiction andthe European Peasantry:The Realist Novelas a HistoricalSource,”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Philosophical Society,Vol.126,No.2(April,1982),p.126.

[1]James Smith Allen,“Historyand the Novel:Mentallitéin Modern Popular Fiction,”History and Theory,Vol.22,No.3(Oct.,1983),p.234.

[2]彼得.盖伊(Peter Gay)曾在他的《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小书中,就历史学家对小说特别是对那些写实主义小说应该有的立场进行了探讨,并用了一些小说材料来佐证和示范,可以给我们很大启发。但彼得.盖伊坚持认为:“一言以蔽之:在虚构的故事中也许有历史存在,但在历史中却不允许有虚构这类东西存在。”(见[美]彼得.盖伊著、刘森尧译《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8页)这样的看法未免失之偏颇了。

[3][美]达恩顿:《猫大屠杀:法国文化史钩沉》,第219-220页。

[4]参看James Smith Allen,“History and the Novel:Mentallitéin Modern Popular Fiction,”History and Theory,Vol.22,No.3(Oct.,1983),pp.233-252;Jerome Blum,“Fiction and the European Peasantry:The Realist Novel as a HistoricalSource,”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Vol.126,No.2(Apr.8,1982),pp.122-139.

[5]《中国图书有限公司缘起》,《南方报》1906年4月25日。

[6]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186页。

[7]剑村游客辑《上海》,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第7页。

[8]王维泰:《汴梁卖书记》,开明书店1903年版,第1页。

[9]公奴:《金陵卖书记》,开明书店1902年版,第12页

10关于清末人士的广告论述,可参看本人博士论文的附录一。

11心一:《说广告》(续),《神州日报》1907年6月5日。对于商业广告的使用,倒是有不少的研究成果。如黄克武:《从申报医药广告看民初上海的医疗文化与社会生活》,《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7期下,1988年12月,第141-194页;王儒年:《欲望的想像:1920-1930年代〈申报〉广告的文化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等等。高家龙(ShermanCochran)在其Chinese Medicine Men:Consumer Culture i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Press,2006)一书中也用到了一些报刊上的医药广告资料。

[1]孙毓修:《图书馆》,《教育杂志》第1年第12期,宣统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1910年1月6日)。

[2]姚公鹤:《上海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36页。

[3]如宋教仁在日本读到天津《津报》上的“广告募文”,就把自己写就的《清俄谈判》文一篇“拟寄登该报,并拟以函订,以后有所译著皆常寄稿焉”,后来宋教仁还寄信给《津报》馆,准备“以文换报”,将自己文章的稿酬换为《津报》寄送自己。参看宋教仁:《我之历史》,收入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05页。梁启超自己还曾写信给汪康年兄弟,希望他们能捐弃前嫌,在《中外日报》中宣传他新创办之《新民丛报》:“赐评骘,并能将第一号所载本报章程、本报特色两端登入报中”。见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85页。有意思的是,像宋教仁也曾写信给时尚为梁启超派所控制的《时报》馆,“托其登印《二十世纪之支那》广告”。参看宋教仁:《我之历史》,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下册),第550页。

[4]对广告意义的讨论,可参看黄克武:《从申报医药广告看民初上海的医疗文化与社会生活》,《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7期下,第141-144、191-194页。

[5]遗憾的是,一些期刊在影印时,影印者居然把报刊的广告部分插页故意给漏掉了,如《东方杂志》、《万国公报》、《警钟日报》、《新小说》、《月月小说》、《新新小说》、《绣像小说》等等,这些杂志中都有大量书籍广告插页,影印时却大都全部不见了,给后来的相关研究者带来极大麻烦,这些影印者的工作实在是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6]周振鹤编《晚清营业书目》,上海书店2005年版。

[7]对于书籍广告的研究,如梁玉泉的《清末上海的书籍市场(1898-1901)——以〈申报〉书籍广告为例》,《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93-98页,但该文只选择对其有利的新学书籍广告材料,就得出了中国在近代化的结论,存在的问题很多;对于近代报刊上刊载的小说广告,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研究者倒是使用了很多。类似的研究还有张晓灵的《晚清西书的流行与西学的传播——以上海地区为中心》(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硕士论文,2004年5月,未刊稿),该论文以《晚清营业书目》里所收广告为基础,认为出现在书目中次数多的西书,就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反之则非。这明显也犯了一个太依赖于量化的毛病:主要就是因为其所利用的营业书目广告太少,除对《东方杂志》上的书目广告有使用外,她对于其它报刊杂志上的大量书籍广告几乎没有利用。

[8][日]实藤惠秀监修、谭汝谦编《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

[9]尽管时人曾有言,清末新政后,“十年以来,译著之书,几及五千种。”参看孙毓修:《图书馆》,《教育杂志》第1年第12期,宣统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1910年1月6日)。不知道孙毓修此语有多大可靠性,假设如其所言,则在清末出版的这些书中,商务印书馆所占出版份额应该不下于五分之一,因为早在1907年6月30日《神州日报》上刊登的“著作家鉴”广告中,商务印书馆自谓:“数年以来,印行图书都一千二百余册。”

[1]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人民出版社1982、1982、1983、1986、1987年版。

[2]参看邹振环:《20世纪上海翻译出版与文化变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0-73页。

[3]李仁渊:《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第341页。

[4]关于金粟斋的老板蒯光典,可参看严寿澂:《从改善民生、革新行政到议员政府、普及教育——蒯光典政治思想述论》,《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2期,第65-89页。但严先生该文没有利用《钏影楼回忆录》,和清末报刊上登载的诸多金粟斋广告,对蒯光典与金粟斋的关系也几乎没有谈及。实际上,关于蒯光典的资料,除严文已经利用的,还有一些:如无政府主义杂志《新世纪》及上海《时报》上报道的关于蒯光典任留欧学生监督时与留学生发生纠纷的情况;《神州日报》上曾刊载过的安徽旅沪人士对蒯光典任留欧学生监督的广告与颂词及蒯光典的答词;一些相关的教育史资料中、《夏声》等杂志上都有关于蒯光典的记载;等等。

[5]参看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新史学》第14卷第4期,2003年12月,第179-180页

[1]参看[加]西佛曼、格里福编、贾士蘅译《走进历史田野:历史人类学的爱尔兰史个案研究》,台北麦田出版社1999年版,第11-85页。

[2]连载于《辛亥革命史丛刊》第10、11、12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2002、2005年版。该日记目前只载到1914年,还没有连载完。

[3]张棡撰、俞雄选编《张棡日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4]王理孚撰、张禹、陈盛奖编注《王理孚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5]刘景晨撰、卢礼阳、李康化编注《刘景晨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6]沈松侨:《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该文原载《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28期,1997年12月,第1-77页,转见卢建荣主编《性别、政治与集体心态——中国新文化史》,台北麦田出版社2001年版,第281-364页。

[7]参看孙隆基:《清季民族主义与黄帝崇拜之发明》,《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第68-79页;王明珂:《论攀附:近代炎黄子孙国族建构的古代基础》,《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三本,第三分,2002年9月,第583-624页;孙江:《连续性与断裂——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中的黄帝叙述》,收入王笛主编《时间.空间.书写》,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244页。

[8]参看许慧琦:《“娜拉”在中国:新女性的塑造及其演变(1900s-1939s)》,台北政治大学历史系2003年版。

[9]参看陈建华:《拿破仑与“晚清小说界革命”:从〈泰西新史揽要〉到〈泰西历史演义〉》,《汉学研究》第23卷第2期,2005年12月,第321-354页。

10参看杨瑞松:《想像民族耻辱: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东亚病夫”》,《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23期,2005年5月,第1-44页。

11参看杨瑞松:《尔有黄祸之先兆,尔有种族之势力:“黄祸”与近代中国国族共同体想像》,《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26期,2006年11月,第65-108页。

12黄兴涛:《“她”字的故事:女性新代词符号的发明、论争与早期传播》,杨念群主编《新史学》(第1卷),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15-164页。

[1]对“表象”这个概念的具体梳理与分析,参看Roger Chartier,“The Powers and Limits ofRepresentation,”Roger Charti-er,On the Edge of the Cliff:History,Language,and Practices,Translated by Lydia G.Cochrane,Baltimore and London:TheY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pp.90-103.表象史是目前新文化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关于表象史研究,还可参看Roger Chartier,Cultural History:Between Practices and Representations.

[2][英]彼得.伯克著、刘华译《西方新社会文化史》,《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4期,第25页;Peter Burke,What IsCultural History,pp.57-72。表象史研究实际是心态史研究的延伸与发展,参看[法]伏维尔:《历史与表象》,李宏图主编《表象的叙述——新社会文化史》,第11-17页。

[3][美]杜赞奇:《刻划标志:中国战神关帝的神话》,收入[美]韦思谛编、陈仲丹译《中国大众宗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3-114页。

[4]程桂馨函,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4),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479页。

[5]孙甲铭函,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4),第3580页。

[6]孙诒让函,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472页。

[7]《申报》1902年9月2日。

[8]《朱峙三日记》第十三册,光绪三十一年乙巳日记,八月二十日(1905年9月18日),转见《辛亥革命史丛刊》第11辑,第355页。

[1]刘大鹏:《退想斋日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7页。

[2]刘大鹏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初六日(1905年11月2日)日记,《退想斋日记》,第147页。从事新学的浙江名士陈介石(黼辰),在科举废除后亦有如刘大鹏一样的感受:学校兴办不善,科举岂可骤废。科举废,天下更少读书人矣!今之学校,非强有力者、广通声气善钻营者,往往不能入。此种学校何益天下?使并科举废之,而天下寒贱之士觖望,将皆废书不观矣。转见孙宝?:《忘山庐日记》(上),第700-701页。不很新也不很旧的晚清名士樊增祥也有类似认知,他在致缪荃孙的信中言:自学堂改章,科举既繁,又限于钟点,将来经学词章,恐无复专门名家者。见顾廷龙校阅《艺风堂友朋书札》(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10页。

[3]时人稍早即有言:“京官稍有才学志趣者,争阅新书,将来衡文之选,皆出其中。沪上书报,销售之广,过于往年不止百倍。”张棡撰、俞雄选编《张棡日记》,第92页。

[4]汪大燮函,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99页。

[5]陈庆年函,顾廷龙校阅《艺风堂友朋书札》(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959页。

[6]《书肆守旧》,《盛京时报》1907年1月6日(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盛京时报》影印组1985年辑印本。

[7]参看罗志田:《温故知新:民间的古学复兴与官方的存古学堂》,收入氏著:《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83-142页。

[1]惜诵:《论上海书业之变迁》,《时报》1911年7月31日。

[2]《中外近事》,《大公报》1904年1月30日。

[3]参看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39页。

[4]“投函”,《警钟日报》1904年5月28日。

[5]参看破园:《查禁书报之效果》,《扬子江》第2期,甲辰年六月初一日(1904年7月13日);《清廷之示禁书报》,《中国日报》1907年3月19、20日;《札饬禁书之野蛮》,《警钟日报》1904年5月28日。

[6]“三湘喜报”,原载《万国公报》第90册(光绪二十二年六月),转见中国史学会编《戊戌变法》(3),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第376页。

[7]《中外日报》1902年1月5日。

[8]“外埠新闻.北京”,《中外日报》1902年11月22日;参看《蒙王兴学》,《警钟日报》1904年8月15日

[9]《中外日报》1902年2月17日。

10“外埠新闻”,《中外日报》1902年9月2日。

11参看孙延钊撰、徐和雍等整理《孙衣言、孙诒让父子年谱》,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343页。

[1]《论内地文明之情形》,《中外日报》1903年10月24日。

[2]叶尔恺函,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476页。

[3]王维泰:《汴梁卖书记》,第1页。

[4]汪立元函,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1),第1028页。

[5]参看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132页。

[6]吕思勉:《三十年来之出版界(1894-1923)》,吕思勉:《吕思勉遗文集》(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74、375页。

[7]参看“投函”,《警钟日报》1904年5月28日,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会1968年影印本。

[8]《中国邮政之进步》,《晋阳公报》1910年8月30日;参看《中国邮政之调查》,《汉报》1906年5月6日。

[9]鹤谷:《论中国书报不能发达之故》,《东方杂志》第2年(1905年)第1期,光绪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五日(1905年2月28日),上海书店影印本。

[1]《论中国近日读书之不易》,《申报》1902年2月18日。

[2]茶圃:《矛盾之政治现象》,《国风报》第1年第15号,宣统二年六月初一日(1910年7月7日)。

[3]“中外近事”,《大公报》1903年9月17日。

[4]吴江费承禄:《警告书业诸君》,《时报》1907年1月15日。

[5]《朱峙三日记》第十册,光绪二十八年壬寅日记,冬月初一日(1902年2月8日),转见《辛亥革命史丛刊》第9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第336页。

[6][9]刘光第:《南旋记》,八月十八日日记,见《刘光第集》编写组:《刘光第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50、83;84页。此则材料蒙华东师大历史系瞿骏兄提示,特此说明。

10Robert Darnton,“What is the History of books?”Cathy N.Davidson(ed.),Reading in America:Literature and SocialHistory,p.33.

11像曾大批科举误人的梁启超,他遥控在上海的广智书局,见出版科举书籍有利可图,就印刷了很多科场应用的书籍,但科举废除,这些书籍马上没有销路,积压亏损,造成书局的财政困难。(参看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487页。)但亦有像蒯光典资助的金粟斋这样的出版机构例外,不过正因为其不以追求利润而以传播新学为目的,故很难长久维持下去。

12《论直督请撤销版权之谬》,《中外日报》1904年3月9日。

13参看《湖北卖书记》,《中外日报》1903年6月12日。

[1]马勇整理《严复与熊季廉书》(1904年5月26日),收入《近代史资料》第104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

[2]参看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488页。

[3]如开明书店即曾翻印过梁启超的《新民说》、《中国魂》。参看“文明绍介.开明书店”,《中国白话报》第7期,甲辰年二月初一日(1904年3月17日)。四川成都也有考生将《新小说》中的《槐花谣》刻印多份,贴于乡试考场,以表达对科举制的不满。参看《大公报》1903年11月16日。

[4]胡宗刚整理《任鸿隽自述》,见《近代史资料》第105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5]梁启超:《读西学书法》,收入夏晓红辑《〈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4页。

[6]参看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第103页。

[7]参看孙延钊撰、徐和雍等整理《孙衣言、孙诒让父子年谱》,第333页。

参看《中外日报》1902年8月22日等期。

[9]《翻印译书声明》,《中外日报》1902年9月6日。

10《惩罚翻版》,《中外日报》1907年2月28日。

11[英]约翰.史都瑞:《文化消费与日常生活》,第110页。

12《朱峙三日记》第十册,光绪二十八年壬寅日记,十二月初十日(1903年1月8日),转见《辛亥革命史丛刊》第10辑,第337页。王理孚也言:“其时清廷科举未废,一般学子多携此册(指《新民丛报》)入场,藉以获隽者,不乏其人。”见《王理孚集》,第146页。与此形成辉映的是,当时的趋新青年马叙伦通过课外看《天演论》、《法意》、《黄书》、《伯牙琴》、《明夷待访录》等书,其考试文体也“大变了色彩”。马叙伦:《我在六十岁以前》,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11页。

[1]白眼:《后官场现形记》,收入《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14),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477页。

[2]姚公鹤:《上海闲话》,第123-124页。

[3]可参看拙著《阅读、表达与集体心态——以清末出版的卫生书籍为中心》第四章。

[4]嗟予:《新党现形记》,《新新小说》第2号,光绪三十年十月二十日(1904年11月26日),上海书店1980年影印本,第3-4页。

[5]如孙诒让即曾先后订有《国闻报》、《国闻汇报》、《知新报》、《实学报》、《译书公会报》、《教育世界》、《外交报》、《杭州白话报》、《政艺通报》、《东方杂志》、《国粹学报》、《图书月报》、《国粹丛编》等杂志;1907年,孙诒让以60岁的高龄还亲自往上海考察学务,并访问了上海的几个著名书局,“采购新书三百六十四册”。参看孙延钊撰、徐和雍等整理《孙衣言、孙诒让父子年谱》,第284-352页。

[6]像孙诒让,就曾不断收到各地友人包括梁启超、汪康年在内赠送的《蒙学报》、《经世报》、《湘报》、《湘学新报》、《新民丛报》、《革命军》、《攘书》、《中国民族志》、《京报》等诸多新学书报。周作人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求学时,也不断收到其胞兄鲁迅(周树人)等人寄送来的书籍。(参看张菊香、张铁荣编《周作人年谱》,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2-55页)旋即,周作人自己也开始写评论、写小说向杂志投稿,还开始从事办报、翻译等文化活动。

[7]如在南京求学时,周作人阅读梁启超的著作上瘾,不断向人借阅《新民从报》、《饮冰室自由书》等书,还托人购买梁启超所著的《饮冰室自由书》、《中国魂》等书,并对《新罗马传奇》、《新民说》、《中国魂》进行了摘录。在读了《中国魂》一书后,周作人还记下感受:“美不胜收,令人气壮”。(参看张菊香、张铁荣编《周作人年谱》,第47页)20世纪初年在武昌的士子朱峙三也经常借别人“所购时务新书,如《中国魂》、《新民丛报》之类”,他读后感觉“精神为快,可以开文派又一格矣。”参看《朱峙三日记》第十册,光绪二十八年壬寅日记,十月十六日(1902年11月15日),转见《辛亥革命史丛刊》第10辑,第336、337页。

[8]如盛宣怀1908年在日本养病时的购书以及所得赠书目录便是一例。参看王宏整理《盛宣怀戊申在日购书清单》,收入《历史文献》第5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40-349页。其它像《忘山庐日记》、宋教仁的日记等类似材料里都有许多日记者自己的购书记录。

[9]如《湘报》上就不断刊出谭嗣同等人所捐书籍目录,不过在谭嗣同所捐书籍中,并无一本新学书籍。

[1]吴汝纶、孙宝?、宋教仁等人的日记里就有许多他们摘抄书、报,尤其是新书、新报的记录。像吴汝纶日记:“阅《新民丛报》所记斯巴达事,用意最善。”又如:“阅《游学译编》,其叙例为湘潭杨度所作,新报家一高手也。”(参看吴汝纶撰、宋开玉整理《桐城吴先生日记》(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57页)孙宝?的《忘山庐日记》、宋教仁的日记《我之历史》中相关购阅书报的记载更是比比皆是,此不多述。《孙衣言、孙诒让父子年谱》里也记载孙诒让曾阅读过诸多新书,如他曾阅读严复所译《天演论》、《原富》、《法意》、《群己权界论》、《群学肄言》、《社会通诠》等书,“在诸书中各有朱笔圈出之语多处。”见孙延钊撰、徐和雍等整理《孙衣言、孙诒让父子年谱》,第331页。

[2]如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康有为的《日本书目志》、徐维则等的《东西学书录》与《增版〈东西学书录〉》、顾燮光撰的《译书经眼录》、上海“通雅宅同人”的《新学书目提要》(分法制类、历史类、文学类、舆地类四种)(通雅书局1903年版),等等书目,都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料。如十一岁时的顾颉刚曾根据《湖北官书局书目》,在苏州新书店东来书社买了本《西洋文明史要》回来读;小顾在苏州经常买运来的上海书店滞销书,“逐渐地对书目发生了兴趣,”商务印书馆每月出版的《图书目录》他每期必看,小顾颉刚甚至还把报纸上刊登的各家书店出版的新书目录剪下来保留。参看顾潮编著《顾颉刚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4、16页。

[3]黄遵宪在写给梁启超的一封信里曾说:“以公之才识,无论著何书,必能风靡一世。吾有一三十年故友,谓公之文有大吸力,今日作此语,吾之脑丝筋随之而去;明日翻此案,吾之脑丝筋又随之而转,盖如牵傀儡之丝,左之右之,惟公言是听。吾极赞其言。”见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上),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57页;该段话又见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50页。

[4]详情可参看拙文《清末趋新人士净化民众阅读的论述与努力》,《史林》即刊。

[5]如《钏影楼回忆录》、《金陵卖书记》、《汴梁卖书记》里就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宋教仁也曾请在上海的日本书店新智社代售《民报》,被其社长拒绝,原因是鉴于《民报》“内容太激进,甚危险”。参看宋教仁:《我之历史》,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下册),第564页。

[6]如顾颉刚即是在1906年的报刊上刊载的《国粹学报》广告中看到其目录的,感觉“里面有许多新奇可喜的文题,惜未能在苏买到。”直到1907年,顾颉刚才读到父亲买回的两册《国粹学报》,且“看不释手”;1908年进了中学的顾还“托人到上海购买前三年的一个全份,在校翻阅,竟忘记了考试。”见顾潮编著《顾颉刚年谱》,第19、20、22页。当时诸多杂志都在报刊上刊登广告宣示其目录的,《国粹学报》的目录就不断在《神州日报》、《时报》、《中外日报》等报刊上刊登,故经常阅读《时报》、《复报》等报刊的小顾得以知晓。

[1]如《新民丛报》即发表黄遵宪的许多来函,以及他与梁启超的唱和诗文。而《汪康年师友书札》里则包含大量读者阅读《时务报》等汪康年所主持之报刊后的反应信件,潘光哲先生主要利用这些信件写就的《〈时务报〉和它的读者》一文,颇足效法。

[2]王维泰在《汴梁卖书记》里就详细记载了把书从上海运到开封的路线、花费以及旅途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包括他的交游、中州的风土人情、士风、学风。从其描述看,该书颇具有人类学家所作的“民族志”的色彩。而在日本的宋教仁不断能收到来自中国的如《津报》、《时报》、《南方报》这样的报刊,他还能从日本的“中国书林”书店里,不断购得在上海出版的各种新学书籍;当然,当时在日本的其它书店中,亦有专门代理上海各书局所出版书籍的书店,为中国留日学生提供便利,这从其广告中就可看出来。如《云南》第10号(丁未年十月十三日[1907年11月18日])里的插页上刊载的东京神田区日华书局的“告白”:“本局专为中国留学诸君之便利起见,特赴上海购办汉文图画书籍,并寄售留学诸君所译著各种崭新图书及月刊杂志等,一切廉价发卖,以赞助诸君子东渡求学之壮志雄图。此敝局区区之微意也。凡留学诸君祈时?临照顾,则敝局何胜光荣之至。再:留学诸君如有以各种新出版书物之发行见委者,请枉驾面商,本局无不尽受委之责,谨此广告。”日本书店所出书籍亦有被中国书局代销者,像如日本富山房书局的书籍就被商务印书馆、科学仪器馆、昌明公司、天津官书局、保定官书局等各地许多书局代售。(参看“日本富山房书局告白”,《中外日报》1907年3月23日。)正是靠这些书店、寄售商、发行商与书刊广告,不同地区的作者、编者、出版者、读者才建立了关系,并藉以互动,完成书刊的“交流循环”,实现了文化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

[3]如《汪康年师友书札》、《梁启超年谱长编》、宋教仁日记中都有许多关于《时务报》、《新民丛报》、《民报》等报刊经济状况、发行、运作方面的材料。廖梅的《汪康年:从民权论到文化保守主义》一书即对《时务报》的发行情况有比较详细的研究。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K252

引用信息:

[1]张仲民.从书籍史到阅读史——关于晚清书籍史/阅读史研究的若干思考[J].史林,2007,No.101(05):151-180+189.

基金信息: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2006年度研究生创新基金的资助

检 索 高级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