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14, 02, No.146 164-180+191
建国以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史研究综述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摘要: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近代以来列强联合发动的第一次对华战争,它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西关系,而且对晚清政局和远东国际格局乃至东亚各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纵横两方面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大陆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史研究做一梳理,并就今后的研究趋向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推进第二次鸦片战争史研究有所助益。

Abstract:

The second Opium War(1856- 1860) was the first war with China initiated by western powers in modern history. The war changed the Sino- western relationship and exerted far- reaching influence to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of late Qing dynasty and international configuration in the Far East. This paper plans to study researches about the war during the 6 decades since new China was founded. It also gives advice to its future research trend.

KeyWords:
参考文献

①方诗铭:《第二次鸦片战争史话》,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来新夏:《第二次鸦片战争》,通俗读物出版社1956年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故事》,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印,1959年版;《中国近代史丛书》编写组编:《第二次鸦片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天津市历史研究所天津史话编写组编:《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①王乃庄:《亚罗事件的风波: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华侨出版社1992年版;郑彭年:《名园烈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毕僧慧、赵地:《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尹世霖:《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年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李月绘:《第二次鸦片战争图画故事》,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胡廷楣著,李宁远绘:《谢庄之战》,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李玉敏编著《第二次鸦片战争》,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版;端木赐香:《这一次,我们又挨打了——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始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赵大力:《恭亲王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②中国历史博物馆编:《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地图出版社1980年版。

③中国历史博物馆群工部编:《第二次鸦片战争》(铜版画、图片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①魏建猷:《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爱国将领乐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赵蕙蓉:《恒祺与一八六〇年北京议和》,《历史档案》1983年第3期;杨宣春:《史荣椿、龙汝元扬威大沽口》,《军事历史》1983年第5期;陈开科:《耆英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中俄交涉》,《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4期;赵勇、王艳君、周媛:《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桂良》,《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②夏笠:《关于鸦片贸易合法化的几个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马红霞、蔡舸:《论第二次鸦片战争对镇江港的影响》,《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陈国勇:《试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对外赔款的几个问题》,《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粟明鲜:《广州华工出国合法化的过程》,《东南亚研究》1990年第3期;《广州华工出国合法化的内外因素》,《东南亚研究》1990年第4期;《广州华工出国合法化的影响评述》,《东南亚研究》1991年第4期;赵梦涵:《两次鸦片战争与中国财政》,《山东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梁义群:《咸丰朝三次财政危机述论》,《史学月刊》1990年第1期。

①参见蒋孟引书,第6-13页;魏建猷书,第23-27页;丁名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18 —123页。

②陈双燕:《晚清中西交往的误区——1854年西方列强与清政府修约谈判浅析》,《厦门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③陈才俊:《伯驾1856年对华修约失败及其原因》,《深圳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④蒋孟引:《第二次鸦片战争》,第16—21页。

⑤茅海建:《广州反入城斗争三题》,《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上海三联书店,第99—128页。

⑥丁名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一卷,第91页。

⑦蒋孟引:《第二次鸦片战争》,第18页。

⑧茅海建:《广州反入城斗争三题》。

⑨张海林:《重评近代广州绅民的“反入城斗争”——兼论近代中国应付西方挑战的合理方式》,《安徽师大学报》1989年第1 期。

蒋孟引:《第二次鸦片战争》,第18页。

丁名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一卷,第92—93页。

茅海建:《广州反入城斗争三题》。

茅海建:《广州反入城斗争三题》。

张海林:《重评近代广州绅民的“反入城斗争”—兼论近代中国应付西方挑战的合理方式》,《安徽师大学报》1989年第1期。

①魏建猷:《第二次鸦片战争》,第27页。

②丁名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一卷,第160—161页。

③蒋孟引:《第二次鸦片战争》,第13—16页。

④茅海建:《公使驻京本末》,《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第166-254页;杨晓梅:《近代中国对西方外交制度的抗拒与适应》,《北方论丛》1997年第5期;张瑾:《简论中国早期外交近代化的延误》,《民国档案》1997年第2期;唐喜平:《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朝外交的指导思想》,《贵阳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⑤邢凤麟和海阳:《关于马神甫事件》,《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3期;史岩:《揭开所谓“圣人”的面目》,《求是杂志》2000年第21期。

⑥黄家信:《论马赖》,《右江民族师专学报》1994年第4期;谢铭:《论马赖与天主教在广西的传播》,《传承》2009年第6期。

⑦黄家信:《论马赖》。

⑧邢凤麟和海阳:《关于马神甫事件》。

⑨黄家信:《论马赖》。

谢铭:《论马赖与天主教在广西的传播》。

茅海建:《大沽之战考实》,《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

李桑:《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三次大沽之战述评》,《军事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

①陈发扬、吴孔明:《第二次大沽口之战谁先开炮新论》,《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10期。

②茅海建:《大沽之战考实》。

③翟厚良:《1859年大沽之战爆发原因再探》,《史学月刊》1985年第5期。

④李桑:《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三次大沽之战述评》。

⑤陈晓东:《一八五九年大沽口保卫战清军大胜原因析》,《铁道师院学报》1989年第1-2期。

⑥陈德华:《试析1859年大沽口保卫战胜利的原因》,《苏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⑦万勇平:《第二次鸦片战争大沽战役失败的原因》,《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⑧李桑:《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三次大沽之战述评》。

⑨茅海建:《大沽之战考实》。

茅海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的装备与训练》,《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4期。陈发扬、许增纮:《清军火炮技术落后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福建论坛》2010年第6期。

①茅海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与英法军兵力考》(《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1期)、《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指挥人员刍论》(《历史教学》1986年第11期)。

②茅海建:《第二次鸦片时期清军的装备与训练》、《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与英法军兵力考》;杨宗亮:《太平天国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兼论历史运动的力》,《西昌师专学报》1995年第3期;陈发扬:《军费不足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7期;陈发扬、吴孔明:《运输落后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兰台世界》2010·4月下。

③胡世芸:《略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主战派》,《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④郭卫民:《何桂清与咸丰帝的对外政策之争及其影响》,《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6期。

⑤张海林:《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辑民攘夷”政策述论》,《苏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⑥崔国才:《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帝制夷方略浅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⑦陈双燕:《从分化瓦解到借助俄美调停——第二次鸦片战争前期清政府的对外政策浅析》,《厦门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①唐喜平:《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朝外交的指导思想》,《贵阳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②柳岳武:《略论道咸同时期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诞生》,《史学月刊》2011年第5期。

③杨晓梅:《近代中国对西方外交制度的抗拒与适应》,《北方论丛》1997年第5期。

④李恭忠:《1842-1858中国外交新动向》,《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⑤何新华、王小红:《中国首次对西方外交冲击的制度反应——1842—1860年间清政府对西方外交体制的形成、性质和评价》,《人文杂志》2003年第4期。

⑥陈双燕:《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税则谈判与晚清外交转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⑦蒋孟引:《第二次鸦片战争》。

⑧茅海建:《入城与修约:论叶名琛的外交》,《历史研究》1998年第6期。

⑨魏建猷:《第二次鸦片战争》,第56页。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77页。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54页。

史诚:《“六不”总督叶名琛的百年冤屈:被当局刻意丑化》,《小康》2007年第3期。

①伯钧、世博:《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叶名深评价管见》,《天津师大学报》1984年第3期。

②李扬帆:《饿死异国的两广总督叶名琛》,《文史博览》2008年第12期。

③李毅:《再评叶名琛的不战不和不守》,《广州研究》1987年第1期;陈双燕:《论叶名琛的对外交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关系》,《厦门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④张小萍:《浅析叶名琛的悲剧》,《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

⑤张国权、马俊吉:《叶名琛的悲剧及原因之探索》,《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

⑥王儒年:《叶名琛——咸丰帝无奈心态下的悲剧》,《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⑦周双利、巴根:《论僧格林沁》,《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3年第2期;冯士钵、于伯铭:《大沽保卫战与僧格林沁》,《中州学刊》1985年第2期;包虎:《评僧格林沁在大沽口战役中的历史功绩》,《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张礼恒:《大沽口之役与僧格林沁》,《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张瑞萍:《僧格林沁——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爱国将领》,《内蒙古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黄凤志、姚大学:《论僧格林沁抗击西方殖民侵略的历史地位》,《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3年第2期;包虎、王丽英:《僧格林沁与岳飞比较研究》,《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3年第2期。。

⑧孙顺霖:《论僧格林沁——兼谈《火烧圆明园》中的僧格林沁》,《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邢亦尘:《〈大清历朝实录〉僧格林沁资料概述——兼及若干评价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1984年第3期;冯士钵、于伯铭:《大沽保卫战与僧格林沁》。

⑨佟宝山:《论僧格林沁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地位》,《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王丽英、李光宇:《僧格林沁弃大沽、天津到通州考》,《内蒙古师大学报》1997年第1期;张瑞萍:《僧格林沁——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爱国将领》。

胡世芸:《略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主战派》,《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邓辉:《试论奕?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①宝成关:《奕?与中国近代外交》,《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3期。

②翟厚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奕?》,《汕头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③张公政:《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奕?》,《满族研究》2007年第4期。

④徐立亭:《论肃顺》,《史学集刊》1986年第2期。

⑤邵雍:《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肃顺等人不是主战派》,《安徽史学》1994年第2期。

⑥徐立亭:《论肃顺》,《史学集刊》1986年第2期;高中华:《肃顺和中俄边界交涉》,《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2期。

⑦杨华山:《肃顺新论》《学术月刊》1997年第6期;梁严冰、马晓晖:《肃顺集团与晚清政治》,《求索》2006年第7期。

⑧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第243页。

⑨徐立亭:《论肃顺》,《史学集刊》1986年第2期。

苏生文:《咸丰帝“避战求和”质疑》,《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5年第2期。

张海林:《论〈天津条约〉签订后咸丰帝对英法的外交政策》,《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郑享清、韩昱:《论咸丰帝在〈天津条约〉签订前对英法的外交政策》,《江西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徐立亭:《咸丰同治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125页。

郑享清、韩昱:《论咸丰帝在〈天津条约〉签订后对英法的外交政策》,《江西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许金芳:《咸丰帝的动摇政策与第二次鸦片战争》,《镇江师专学报》,1986年第2期。

①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第170、179、184页;高中华:《肃顺与咸丰政局》,第179—212页。

②卿汝楫:《美国侵华史》第一卷,第178页。

③丁则良:《〈天津条约〉订立前后美国对中国的侵略行动》,《历史教学》1951年第8期。

④梁建:《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美国对华政策分析》,《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⑤马鸿:《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美国对华独立政策》,《甘肃农业》2005年第8期。

⑥诸静:《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美国对华政策》,《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①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和论述,详见卿汝楫《美国侵略台湾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年版)第3-15页;张雁深《美国侵略台湾史》(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9页;陈才俊《〈天津条约〉前美国人关于台湾的几种主张》(《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和《伯驾鼓动美国占领中国台湾考述》(《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等论著。

②余绳武:《一八五八年以前美籍传教士在中国的侵略活动》,《人民日报》1951年1月25日。

③史宇新:《驳谎言制造者——关于中苏边界的若干问题》,《历史研究》1974年第1期。

④余绳武等:《中俄〈北京条约〉订立前沙俄对中国西北的侵略》,《近代史研究》1979年第2期。

⑤张宗海:《穆拉维约夫与中俄〈瑷珲条约〉》,《黑河学刊》1988年第2期。

⑥施继嘉、黄淑荣:《沙俄侵华头目——穆拉维约夫》,《武汉大学学报》1978年第1期。

⑦何桂春:《中俄不平等条约与沙俄传教士团的侵华活动》,《福建师大学报》1983年第2期。

⑧陈开科:《巴拉第与晚清中俄关系》,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

①葛夫平:《法国与第二次鸦片战争》,《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1期。

②史秀莲:《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军侵占烟台的几个问题》,《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④蒋孟引:《第二次鸦片战争》,第239—273页。

⑤葛夫平:《法国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①赵占清:《从扣押巴夏礼看咸丰帝的“天朝”梦》,《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②王永庆:《全面看历史从火烧圆明园原因说起》,《北京观察》2012年第1期;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组编:《中国近代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86页;刘培华等著《帝国主义侵华简史》,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105页。

③苑书义、胡思庸等:《中国近代史新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05页;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9页;秦德占等主编:《近代中国历程》第1卷,陕西旅游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第224页。

④王开玺:《英军焚毁圆明园原因辨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⑤郑艳:《英军焚毁圆明园原因考实》,《历史教学》2003年第2期。

⑥吴继轩、李胜斌:《再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主要目的——兼与戴逸、章开沅等人商榷》,《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 期。

⑦王开玺:《英法被俘者圆明园受虐致死说考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⑧葛夫平:《法国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⑨耿昇:《孟斗班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新公布的档案文献揭露英军焚毁圆明园之真相》,《学术月刊》2006年第1期。

王永宏:《谁引英军烧了圆明园》,《山东消防》2000年第2期。

王惠泉:《火烧圆明园的谋主——龚孝琪》,《紫禁城》1994年3月。

台湾学者汪荣祖在《追寻失落的圆明园》一书中也认定龚孝拱没有引导英人焚烧圆明园,因本文不讨论台湾学界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研究状况,故从略。

叶斌:《龚孝拱事迹考》,《史林》1999年第3期。

①王开玺:《龚孝拱引导英军焚掠圆明园考论》(《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龚孝拱为何被冠引导英军焚毁圆明园之恶名》(《晋阳学刊》2012年第5期)。

②胡孝文:《火烧圆明园:不该发生的悲剧》,《领导文萃》2010年第23期。

③袁伟时:《火烧圆明园是不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博览》2004年第9期;李修勤:《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思考——火烧圆明园是不是无法避免的?》《科教文汇》2007年第9期。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K256

引用信息:

[1]葛夫平.建国以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史研究综述[J].史林,2014,No.146(02):164-180+191.

基金信息:

检 索 高级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