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19, 04, No.181 186-196+221
蒋介石“越级指挥”再诠释——兼论抗战时期国民党军中的内在逻辑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YJ201749)资助阶段性成果之一
邮箱(Email):
DOI:
摘要:

抗战时期,蒋介石常常超越正常的指挥体系,通过往来电话、密电、手令等方式指挥前方的部队,此种"越级指挥"的风格多为时人诟病,也被后世史家批评。然而国民党军表面层级明晰、整齐划一的军队系统内部,多个军事集团长期并存林立,迫使国民党军的作战指挥和日常运行不得不遵循另一套逻辑,蒋介石的越级指挥便是此种内在逻辑在军令方面的体现。蒋介石在越级指挥中,多倾向于一面怀柔各地方军事集团的领袖,一面抑制其嫡系将领以避免派系龃龉,在当时发挥了相当作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蒋介石指挥部队作战的需要,同时维护了国民党军队总体的团结。越级指挥既是战时国民党军组织形态的产物,又反映了抗战时期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的权势转移。

Abstract:

Regardless of the Nationalist Army's regular commanding system,Chiang Kai-shek used to make telephone calls,send cipher telegrams,and give personal orders to the troops at the frontline during the Antil-Japanese War. In the wartime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had been established in the Nationalist Army,while it remained consisting of many military groups from various regions. Thus the Nationalist Army had to be run in accordance with a special internal logic. Chiang's command over echelon might prove to be an outcome of it. By transmitting messages to the field commanders directly,Chiang tried to meet the needs of different military groups and held back his own generals' resentment. Chiang's command over echelon could be considered as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power relation in the Nationalist Army,as well as the result of the power shift betwee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regional authorities.

KeyWords:
参考文献

(1)王奇生:《湖南会战:中国军队对日军“一号作战”的回应》,《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3期;张瑞德:《遥制——蒋介石手令研究》,《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5期;李宝明:《“国家化”名义下的“私属化”:蒋介石对国民革命军的控制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68—170页。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63—780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下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81—1387页。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下册,第1027—1080页。

(4)王正元:《为蒋介石接电话12年见闻》,宓熙等:《在蒋介石宋美龄身边的日子——侍卫官回忆录》,江元舟、毛炳岳等整理,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220页。

(5)冯玉祥:《我的抗日生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6)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文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298页。

(7)徐永昌:《徐永昌日记》第7册,1944年5月6日,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影印本,第298页。

(8)张发奎口述《蒋介石与我——张发奎上将回忆录》,郑义记录,香港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366页。

(9)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第299页.

(10)徐永昌:《徐永昌日记》第5册,1940年6月28日,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影印本,第356页。

(11)徐永昌:《徐永昌日记》第7册,1944年6月12日,第298页。

(12)李宗仁口述、唐德刚记录《李宗仁回忆录》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14页。

(13)刘馥:《中国现代军事史》,梅寅生译,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6年版,第142—143页。

(14)黄仁宇:《张学良、孙立人和大历史》,《地北天南叙古今》,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88页。

(15)易劳逸:《毁灭的种子:战争与革命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9)》,王建朗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0页。

(16)参见王奇生:《从孤儿寡母到孤家寡人——蒋介石的早年成长经历与个性特质》,《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17)“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国民革命建军史》第三部“八年抗战与戡乱”(一),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93年版,第144页。

(18)刘凤翰:《抗战期间国军扩展与作战》,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室2004年版,第67—79页。

(19)陈默:《艰难的演进——抗战相持阶段国军的编制嬗变(1939—1944)》,《抗日战争研究》2015年第2期。

(20)何应钦:《对五届三中全会军事报告(自民国廿五年七月至民国廿六年二月)》,浙江省历史学会现代史资料组编《抗日战争军事报告集》(上),浙江省历史学会现代史资料组1985年版,第2页。

(21)李宝明:《“国家化”名义下的“私属化”:蒋介石对国民革命军的控制研究》,第164、172页。

(22)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0—291页。

(23)刘航琛口述、沈云龙等记录《刘航琛先生访问纪录》,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版,第73—82页。

(24)尹冰彦:《李宗仁在汉中行营》,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军事派系”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186—187页。

(25)董其武:《董其武回忆录——戎马春秋》,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224—225页。

(26)徐启明口述、陈存恭记录《徐启明先生访问纪录》,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年版,第94—111页。

(27)张发奎口述《蒋介石与我——张发奎上将回忆录》,郑义记录,第273、299页。

(28)郑泽隆:《军人从政——抗日战争时期的李汉魂》,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84页。

(29)《修正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1938年1月10日),何应钦:《军政十五年》,台北何应钦上将九五诞辰丛书编辑委员会1984年版,第6—7页。

(30)《战区、集团军、军、师组织系统表》(未注明日期,约在1938年末),“蒋中正总统文物”档案002—080102—00067—008,台北“国史馆”藏。

(31)王世杰:《王世杰日记》第2册,1940年3月11日,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版,第239页。

(32)《何总长出席参谋长会议训词》(1940年3月4日),战史编纂委员会档案787—0248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33)《蒋介石日记》,1940年5月5日,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藏。

(34)《蒋介石日记》,1940年5月24日,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藏。

(35)刘峙:《我的回忆》,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87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第148页。

(36)叶健青编《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41册,台北“国史馆”2010年版,1938年5月28日、6月10日、6月14日,第566、624—625、643页。

(37)《毛泽东给季米特洛夫的电报》(1940月11月26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1937—1943.5)》,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版,第105页。

(38)南昌行营调查课第二股:《全国各师及独立旅主官性能调查表》(1933年10月25日),“蒋中正总统文物”档案002—080102—00072—001,台北“国史馆”藏。

(39)蒋介石:《蒋介石致王陵基密电稿》(1939年9月26日、10月8日、10月12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下册,第1047、1054、1058页。

(40)李宗仁口述、唐德刚记录《李宗仁回忆录》下册,第535页。

(41)蒋介石:《蒋介石致汤恩伯密电》(1938年4月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册,第608页。

(42)王文政:《汤恩伯年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8—100页。

(43)叶健青编《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41册,1938年5月24日、6月9日,第544、622页。

(44)张发奎口述《蒋介石与我——张发奎上将回忆录》,第250页。

(45)叶健青编《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41册,1938年5月24日,第543页。

(46)刘茂恩口述,郭易堂等记录《刘茂恩将军访问纪录》,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137页。

(47)萧李居编《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42册,台北“国史馆”2010年版,1938年9月22日,第328页。

(48)萧李居编《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43册,台北“国史馆”2010年版,1940年4月17日,第399—406页。

(49)李宗仁口述、唐德刚记录《李宗仁回忆录》下册,第615页。

(50)《蒋介石日记》,1940年5月24日,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藏。

(51)黄仁宇:《张学良、孙立人和大历史》,《地北天南叙古今》,第83、89—90页。

(52)李宝明:《“国家化”名义下的“私属化”:蒋介石对国民革命军的控制研究》,第165—223页。

(53)Hsi-sheng Ch’i,Nationalist China at War:Military Defeats and Political Collapse,1937—1945 ,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82,pp.83—131.

(54)Wedemeyer,Wedemeyer Report,New York:Henry Holt & Company,p.323,转引自张瑞德:《抗战时期的国军人事》,第124页。

(55)《蒋介石日记》,1940年2月10日,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藏。

(56)《蒋介石日记》,1940年3月15日,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藏。

(57)徐永昌:《徐永昌日记》第5册,1940年4月12日,第308页。

(58)邹风平:《川康特委报告书(一九三七至一九四〇年七月)》(1940年8月20日),中央档案馆、四川省档案馆编印《四川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第12集,内部资料1989年版,第325、335页。

(59)《蒋介石日记》,1940年11月9日,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藏。

(60)《毛泽东给季米特洛夫的电报》(1940月11月26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1937—1943.5)》,第105页。

(61)戴笠:《戴笠呈鄂北各方情报及当地实际情况及八分校内幕》(1942年12月),“蒋中正总统文物”档案002—080102—00038—005,台北“国史馆”藏。

(62)参见陈默:《战时地方的军、政对立——以第五战区与湖北省府的关系为例》,《抗日战争研究》2016年第3期。

(63)何成濬:《何成濬将军战时日记》上册,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75—76页。

(64)何成濬:《何成濬将军战时日记》上册,第71、91页。

(65)如易社强(John Israel)所说:“蒋介石能在这个尾大不掉的政党中稳居首位,与其说是因为他有权对他们发号施令,毋宁说他能巧妙地平衡个人和派系之间的内讧。”参见易社强:《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饶佳荣译,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第96页。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K265.21

引用信息:

[1]陈默.蒋介石“越级指挥”再诠释——兼论抗战时期国民党军中的内在逻辑[J].史林,2019,No.181(04):186-196+221.

基金信息: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YJ201749)资助阶段性成果之一

检 索 高级检索